三十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项制度在一定阶段内激发了农村的活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适时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从而代表更高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医保、社保、教育资源与城市相差巨大,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务农,留在农村的多是些老弱病残。政府为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将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然后对外发包,进行大面积土地流转,进行中药材这类经济作物种植。
家庭种植中药材的不利之处
一是土地细碎、分布零散,灌溉收割等麻烦,不利于中药材生产力的提高。
二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土地种植的“老人化”严重,不利于中药材发展。
三是人均土地不足,难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土地规模种植中药材有利之处
一是规模能产生效益,土地经营规模越大,越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越能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资本下乡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国家应该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为土地规模经营作好政策铺垫。
乍一看,土地规模经营能化腐朽为神奇,让贫瘠的土地高产,让农业收益增大,让农民腾出手来“干点别的”。无论政策还是舆论,专家还是农民,都一致认为,土地规模经营优势多多,能产生巨额收益,实现国家、企业、农民的共同获利,“土地规模经营能生长出黄金”的言论也屡现媒体。
土地一集中,一形成规模,一被种植大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就能生长出巨大的收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规模经营真能增产增收吗?
在天地网的专家团队大量实地考察全国各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中,土地规模经营在部分地区不仅没有出现预想效果,一些甚至侵害了农民利益,降低了中药材产量与品质,带来了一系列风险问题。
大规模种植中药材困难多多
将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又不改变土地用途,则只能种植两种作物,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如中药材种植。规模经营大田作物并不比小农经营有优势,主要是农业生长的季节性及农田管理的灵活性不适合科学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农业长势如何,与水利灌溉、地块土壤、施肥撒药等关系重大,即使进行高规格的土地整理,也难以保证标准化计量化的耕种方式能达到最佳投入效果。一般种植面积超过300亩,小农家庭就难以精耕细作,只能雇工经营,否则就会错过最挂耕作时间。雇佣大量长工短工来管理田块,如何调动雇工的积极性,以让他们如小农那样认真勤劳的工作,是管理者的心病,事实上雇工很难有动力管理好农田。
笔者2013年在四川彭山调查泽泻、川芎种植发现,某公司搞规模经营,尝试各种办法管理农田,效果并不好,原因无他,雇工不积极,监督成本大。如果公司供给农药、化肥给雇工,让他们投入到田里,不少雇工会偷偷把农资运回家,或者直接撒到自家田里。伏旱季节农田要经常供水,但有些田块蓄水差,很快种苗干死,主要是农民没堵漏。雇工抱怨说,老板给的报酬太少,天气又热,堵个漏划不来。该公司曾想着按亩产量来计算年终报酬,但每亩多100-200斤于雇工来说收益不多,花费时间倒不少,还不如搞建筑来钱快。该公司2009年进军农业领域,承包3000多亩田,每年都亏损不少,如今一些好田已近荒芜,农民每说到此事,觉得挺好笑,“规模种药材也不行”。
其实在政策鼓励承包土地规模经营以前,农民的土地一直在流转,流转逻辑也很简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下,不少劳动力进城打工,把土地流转给亲朋邻居。土地自发流转一般在农户之间进行,打工者依据家庭生命周期及市场就业状况选择流出土地的期限,象征性的收取一点租金,他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土地不荒着就可以了。在村庄人口大规模流出的背景下,农田种植的主体为“中农”和“老人”,如果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及轻简便农具推广到位,无论是“中农农业”还是“老人农业”,土地生产率都不低。笔者就在考察遂宁白芷时发现,正常400-500公斤的白芷,在有经验的中种植者手中,精细化管理产量能达到800公斤。
中药材大规模种植风险高 容易大起大落
大田作物管理难,产量因此不高,但粮食价格相对稳定,中药材这类经济作物则不同,它以比较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产品稀缺或供不应求是资本获利的根源。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不稳定,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如果利润极大,其他资本多会跟风,则多数作物不再稀缺,想再赚大钱也变得困难。
资本久经市场考验,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盈利冲动。从笔者的调查来看,多数资本知道经营农业会亏损,农业利润也不多,但他们还是高调进村,大搞规模经营,原因无他,主要是政策扶植、地方补助。如国家鼓励合作社,有些个体户就挂羊头卖狗肉,迅速成立专业合作社,套取国家项目资金;有些地方政府为树政绩,捞取更大国家奖励,不惜用财政补贴经营农业的资本。因此,才会有公司说,“我们在生产领域亏损,可是在流通领域赚了钱”。
之前小农家庭是通过年轻人外出挣钱,老人在家种植中药材保证生活体面尊严的。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高度分化,各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不同,很多农户还是要靠“一亩三分地”保障基本生活。据有关媒体报道,现在资本下乡搞规模经营,就要整理土地,就要土地连片,农民响应形势被迫交出农田,干部强制流转土地,导致基层组织斗争。能赚到钱时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供过于求,产品过剩,资本亏损,卷款而逃,农民又该找谁呢?
中药材规模种植要不要因地制宜
是否一律改变土地小而散的现状,作到土地规模化,集中连片呢?因为,我国中药材主产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万万不可以一刀切,因为,中药材品种种植难度千差万别,所以,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各种途径,多种形式探索。
生产难度大,地域要求高,且山高坡抖,如黄连,可以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作到精耕细作。
平原地广,大宗药材主产地,可自觉自愿创办药材协会,分种联营,药农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应对市场,变单纯的生产活动为生产经营,延长产业链。
互助组,合作社,土地入股,劳动计酬,以及农业公司等等,顺其自然发展。
企业基地,基地联盟,公司加农户,都是积极的探索。
丰溪模式,一个中药材种植成功模式
笔者这次陪同天地网创始人龙兴超先生考察湖北竹溪县丰溪镇时发现,中药材只有真正的“中药人”才能去种植,外来资本这种只知道逐利的热钱,让他们去脚踏实地干脏活累活就是瞎扯淡。
如何定义“中药人”这个概念呢?
他们从事中药材流通行业多年,一种情怀,不求回报,造福一方百姓。有没有政府,有没有暴利回报都回去做。而驱动他们这么做的原动力就是对中药材的热爱。
他们对一个或者多个品种行情有深入了解和判断,当然,对中药材种植也必须了然入心。同时,对中药材流通现状不满,有情怀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那批人。
他们是实干家有商人的敏感,又不局限于小农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保守。他们诚信肯干,又积极进取,对中药材行情有深入了解。既保证了自己的利润,也敢为人先带领农民兄弟共同致富。
他们通过努力和眼光,走上了中药材贸易的道路,从此发家致富。他们见证了中药材市场的辉煌,也看到了中药材市场乱象后的衰败。他们迫切寻求转型,当然,这种转型有自发的,绝大部分都是形势所迫。
他们可以自己掏钱修路,开山种植药材;他们可以忍受年年的亏损,只为调动老百姓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他们可以让利给企业,只为当地中药材贸易能有起色。
他们可以搞有机绿色种植,只为保证中药材品质。
什么是丰溪模式呢?
例如:丰溪刘才可参股农户。发放当地药材种子,提供种植技术,农户种植出来药材五五分成,农户只需要管理好自己家里的中药材就有好的收益。
最终采取“药农+药员+药企+药材合作社”的模式,形成以丰溪中药材市场为轴心,以陕南、渝东、鄂西北为半径的药材购销区域网,初步建成了秦巴山区药材集散地。在全国药材集散地安徽亳州、广西玉林、广州清平、河北安国均设有门市部。药材销售签订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湖北九州通、云南白药、武汉爱民制药有限公司等大型公司。
刘才可成为当地中药材产业的“抓手”,成绩和口碑得到政府认可,最终获得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
产地“抓手”有了,还需要一个统筹平台
其实,像如果说这群湖北竹溪县丰溪镇的刘才可这样的中药人在全国不再少数,像四川攀枝花盐边做桑椹的马晓华,像广西玉林搞中药材种植的李活领等等多到不胜枚举。
这帮“中药人”带动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但辐射区域和覆盖品种依然有限,需要一个专业的中药材平台把他们联合起来,利用互联网+中药材,从种植、加工、检测、标准、仓储,实现溯源质控。